薛連貴,東城區級同仁堂西黃丸傳統制作技藝項目非遺傳承項目非遺傳承人。薛連貴1980年來到北京中藥廠參加工作,被分配到水丸組,當時的水丸生產,量少,品種多,還沒有實現機械化。大部分品種的生產還是沿用祖上傳下來的手工制作方法,條件比較艱苦。他在師傅的言傳身教下,從做水丸的泛制法學起,起模子、過手篩、培面、上衣等等。經過他的不懈努力,最終練就一身過硬的手工制丸技藝,水丸、濃縮丸、糊丸和蜜小丸樣樣精通,同時掌握了朱砂衣、赭石衣、糖衣、滑石衣等多種上衣方法,成為年輕人中的佼佼者。
伴隨著企業的不斷發展,為解決手工制丸,解放勞動力,保證市場供應,企業引進了一臺單條制丸機。機器的引進,使得原有的生產工藝需要改變,生產效率需要提高。薛連貴帶著自己掌握的制丸技術,積極投入到新工藝、新技術的研發中。他廢寢忘食地鉆研,反復進行機器制丸的實驗,探索提高生產線效率的新方法,摸索新的工藝。
薛連貴同志在中藥企業老字號-同仁堂工作的三十多年來,成為在業內丸劑生產領域首屈一指的特技傳承師。在微丸、糊丸、水丸、濃縮丸、全濃縮丸、水蜜丸等劑型的應用技術領域均處于同行業領先水平。在泛丸工藝方面有著多年的經驗和高超的技巧。
2004年,為企業添加了新劑型---全濃縮丸,而且使該品種一舉打開了海內外市場;2007年,面對市場需求的不斷增長,冠心蘇合丸擴大生產迫在眉睫。以最短的時間促成了該生產線的建成和投產;由薛連貴主持研究的“提高知柏地黃丸的包衣質量”課題獲得成功,僅半年就為企業節約十幾萬元;
他熟練掌握西黃丸等微丸的手工制作技藝,特別是其中的關鍵技藝——起模子泛丸技藝。同仁堂西黃丸的生產采用同仁堂傳統糊丸制作技藝,由于丸藥直徑僅3mm,極其微小,要達到丸劑光,亮,圓,齊的標準就要求操作人員要有很高的技術水平。手工制作過程中需要經過培個兒、起母子、過手篩、上光、闖亮、陰干等重要工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