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bcf.cn-人妻互换精品一区二区,成人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一区,男JI大巴进入女人的直播,色老头在线一区二区三区

當前位置: 首頁 > 信息公開 > 媒體報道
薛連貴 做藥的想著吃藥的
發稿時間:2014-04-08 09:45:00

   

       薛連貴有兩件寶貝,一件是隨身攜帶的放大鏡,隨時檢驗生產的藥丸是否光、溜、滑、圓,即使直徑只有五六毫米的藥丸表面上出現一個坑點,也要返工重做,更不用說其他質量問題了。另一件是他辦公室里的鎮室之寶——伴隨他25年的制作中藥丸劑的手匾,用它隨時試驗,創新上百項工藝。

      “薛師傅,按您的方法,這條新上生產線已經運轉正常了。”“薛師傅,您看這次藥丸著色不均,是怎么回事?”“薛師傅……”

       在同仁堂科技發展集團劉家窯分廠平谷車間,300余名職工無論年齡大小、職務高低,對車間主任薛連貴的統稱就是薛師傅。

      薛連貴,自1980年來到同仁堂,就迷戀上中藥制劑,并成為微丸、糊丸、水丸、濃縮丸、全濃縮丸、水蜜丸等劑型應用技術領域的專家。

      “我就是喜歡做藥丸。”薛連貴平時話不多,更擅長的是干活。

       平谷車間生產60多個品種的中藥,每個品種又有3、4個規格,平均每天的生產任務達13噸,這還不包括一年1.3億丸的大蜜丸生產量。活坨、制藥、烘干、包衣等20多個工序,薛連貴要全程參與,一天到晚忙得腳不沾地。

 

       學無止境  “每個人都是師傅”

      上個世紀80年代,為學習傳統的丸藥制藥手藝,我借外債買了必備工具手匾。手匾是按寸賣的,當時買匾的錢對我來說就是天文數字,至今也沒敢告訴家里人。 ——薛連貴

       在薛連貴十余平方米的辦公室里,只有一條僅容一人行走的過道,桌子上、柜子里以及所有角落,都放滿了各類中醫樣品及制藥工具。

       “這樣方便隨時做試驗。”薛連貴說。

       房間里,最醒目的就是泛著亮光的手匾。“這可是薛師傅的寶貝,一般人不能動。”平谷車間主管設備的副主任文新說。

       這個手匾,伴隨了薛連貴25年,從學藝到試驗創新近百種工藝,手匾是薛連貴如影隨形的伙伴。

       拿起手匾,揉、搓、推、拉、闖、摔……薛連貴現場展示起手匾制藥的傳統技藝。直徑約一米的手匾猶如沾在他的手上,瀟灑旋轉,片刻功夫,藥面就變成了千萬顆圓圓的藥丸,薛連貴的額頭也滲出了細細的汗珠。

       “這是技術活,也是體力活。”薛連貴說,要學成這門技藝不容易,僅一個站姿,就得學上十天半月。但因為喜歡,薛連貴從沒覺得苦。

       說起與中藥結緣,純屬偶然。1976年,20歲的薛連貴到順義縣龍灣屯公社丁甲莊大隊插隊務農。一天,他正在田里農耕勞作,忽然一陣腹痛襲來,疼得他幾乎癱倒在地。危急時刻,當地農民緊急從野地里摘了些草藥,搗碎成汁液讓他服下,片刻后,腹痛癥狀減輕了許多。草藥竟然這么神奇,薛連貴從此迷上了中藥。

       1980年,薛連貴如愿進入同仁堂藥廠(當時的北京制藥廠),開始學徒。

      “起初,對同仁堂的傳統手藝也沒太當回事,是當時的車間主任、制藥專家李鑫師傅啟發了我。”薛連貴說,當時上學是潮流,周邊同齡的朋友、同事大多都去上夜大、電大,但李師傅告訴他,學點業務,尤其是傳統技藝,要比讀幾本書有用。于是,他不顧家人的反對,放棄上學,選擇了跟李師傅學習中藥制劑這條辛苦路。

      上班學,下班練,一進入角色,薛連貴就近乎癡迷。

      手匾、手篩是基本功。“半個月得讓手篩轉起來。”師傅要求嚴,他也練得苦。

      “一個動作一練就是半天,靠的就是體力。”薛連貴笑道,當時吃飯都用特大號飯盒,一頓能吃一斤米飯。

      師傅領進門,修行在個人。手藝是養家糊口的資本,要想學到師傅們的看家本領,也非易事,但只要有機會他就不放過。一次到一家藥廠參觀,薛連貴看到一位70多歲的老師傅制作丸藥的手法很獨特,手匾摔得特別瀟灑。為了學這一招鮮,他愣是一天沒動窩,直到學會了為止。

      正學得起勁呢,卻遇到了新問題。

      “要學手藝,手里必須得有傳統制藥必備的工具手匾。”薛連貴說,中藥用手匾用料講究,工藝獨特,按寸售賣,就是現在,要買一個手匾,對一般工薪階層來說,也是奢侈品,更何況是上個世紀80年代。

      “當時一個月掙36元,孩子只有兩歲,正是家里最困難的時候,根本沒閑錢。”薛連貴說,當時手匾的價格,無疑是一個天文數字,但他瞞著家人,借外債買了一個,“至今也沒敢告訴家里人到底花了多少錢”。

      有了趁手的工具,加之學得刻苦,1987年,薛連貴就能獨當一面,成為藥廠的班長。1989年,平谷生產車間建成投產,薛連貴被派去作技術指導,帶徒弟并研制新劑型、新工藝,全面負責起車間的生產、質量和安全。

      盡管已是小丸制劑領域的“大拿”,但他學習的態度沒變。五六年前,一位來廠參觀的人問他大蜜丸是怎么回事,從沒有接觸過大丸制作的薛連貴被問住了,于是他特意拜師去學,將大蜜丸了解透徹。

      “前些日子到舊貨市場,看到手工制作大蜜丸的搓板,他還買了兩個,他就好這個。”和平谷分廠合作了多年的合作方負責人說。

      “這行里的技術,一輩子也學不完,每個人都有長處,每個人都是師傅。”薛連貴說。

      技術創新  “做藥的要想著吃藥的”

      每個人都會生病吃藥,我和家人也不例外,所以做藥時就想著吃藥的人,不僅要保質保量,還得時刻想著患者的需求。  ——薛連貴

      一天,薛連貴去看病,聽一位患者說,高血壓宿降丸效果很好,但不能吃了,因為這藥是糖衣的,而他患有糖尿病。

      “能不能去掉糖衣?換什么材料包衣,既讓所有患者都能吃,又能符合相關制藥標準?”薛連貴琢磨開了,回去就開始試驗,并獲得了成功。

      “滿足患者的需求,是我們的職責。”薛連貴說:“每個人都會生病吃藥,我和家人也不例外,所以做藥時就想著吃藥的人,不僅要保質保量,還得時刻想著患者的需求。”

      薛連貴這么做,不僅是傳承同仁堂“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、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”精神的一種責任,還有精湛技藝作支撐的底氣。

      2004年,在與日方企業合作生產全濃縮知柏地黃丸、牛車腎氣丸的過程中,由于對方對生產標準要求極高,明顯超過國內同等產品的質量要求,使生產難度驟增。公司領導將這一任務交給了薛連貴。

      “既然答應了,就得干成。”薛連貴的倔脾氣上來,一頭扎進了試驗中,吃住在平谷車間,反復測算參數,找尋技術關鍵點。晚上11點了,領導來勸他回去休息,他口里答應著,可領導一走,他又拿起了手里的活。

      “不管吃飯還是睡覺,只要有一個新的想法,就立即蹦起來直奔車間去試驗。”薛連貴說起當時情景,猶如昨天,激情依舊。

      經過幾百上千次的試驗,丸藥終于成型了,可在常溫下卻融化了。

      “沒辦法,就去冷庫干。”近年50歲的薛連貴像小伙子一樣,不分白天黑夜,在不同的溫度、濕度條件下反復做著試驗。半年后,產品終于成功生產。

      “當試驗成功后,我們把藥丸放到紙盒里,讓日方驗收,他們拿出放大鏡,一個一個仔細查看著直徑5毫米左右的藥丸圓不圓,外表有沒有坑點。”薛連貴說,當檢驗完成,日方對一個個滾珠似的藥丸投來欣賞的目光時,他懸著的心終于放了下來。“那一刻的感覺是別人無法想像的,全身放松,酣暢淋漓,痛快!”

      那天晚上,薛連貴喝了酒,但沒有耽誤第二天上班。“從那時開始,我也隨身帶一個放大鏡,讓標準成為一種習慣。”

      這次工藝攻關的成功,為同仁堂添加了一個全新的劑型——全濃縮丸劑。在他的指導下,平谷車間的這一產品出口到澳大利亞、新加坡、日本、泰國、香港等國家和地區,一舉打開了海內外市場。

      將木瓜丸糖衣中的色素去掉,將冠心蘇合丸由手工泛丸改成機制丸……至今,薛連貴已創新工藝近百種。而在每一個創新后面,都是幾百數千次的試驗。在別人看來,制藥很苦,但薛連貴卻樂在其中,用他的話說:“每一次攻克難關后的成功,都是一次享受。”

      薛連貴擁有高超的制藥技藝,始終秉承同仁堂人對質量的一貫追求。一次,一種季節用藥市場銷售火爆,導致生產供不應求。為了趕工期,一位操作工縮短了陰干時間,造成丸藥水份含量偏高,雖已符合國家標準,但沒有達到企業內控標準。盡管就要到交貨時間了,薛連貴堅決不放行。他親自上陣,用獨到的方法,帶領團隊使丸藥變得松軟,有利于水分揮發。

      “企業以人為本,人以誠立業。”薛連貴說,尤其是做藥的,不同于別的行業,藥治的是病,救的是命,絕不能偷工減料,有絲毫的閃失。

      “別說內在質量了,就是外觀有一點瑕疵,他也不會放過。”合作方負責人說,按標準,當歸苦參丸的顏色是棕色-棕褐色。“生產中有一個批次只是有點顏色不均,完全符合標準,但他還是堅持返工。”

      同仁堂六味地黃丸,一直是消費者信賴的優質產品,但由于南方高溫高濕,貯藏方法不當會影響產品的內在質量。薛連貴潛心鉆研,找到既保證質量,又不加大成本的方法,一年為公司節約近百萬元。

      精湛的技藝,讓薛連貴成為中藥行里的名人。不少同行以重金聘用等優越條件,邀請他去做技術指導,但都被薛連貴婉言謝絕。“你呀,生是同仁堂的人,死是同仁堂的魂,就是死心眼。”一位藥廠經理無奈,但也心生敬佩。

      傳道授業 “只要有人學,我就教”

      我當學徒時,知道學藝的苦,所以只要有人愿意學,我就愿意教,好將同仁堂中藥的傳統制藥技藝傳承下去。——薛連貴

      “薛師傅,這藥克重有些不穩怎么辦?”

      “薛師傅,這藥光亮度不均是什么問題?”

      行走在生產車間,不時有人拋來難題,薛連貴一一解答。看到有存在的問題,他更是主動停下來,直到解決完為止。

      “他每天都會到車間轉一圈,指導各個工序生產,隨時解決現場難題。”車間副主任趙喜魁說,他一進車間,經常幾個小時出不來,就連中午,都跟負責生產、質量的人員一起探討問題。

      “薛師傅是我們這里的‘問不倒’,一個電話就能解決問題,真神!”3年前就跟薛連貴學藝的車間質量監控員陳爽說,一次在冠心蘇合上衣的時候,總是掌握不好,出來的藥丸外觀不亮。藥品第二天就等著要,怎么辦?凌晨兩點,他撥通薛師傅的電話,簡要介紹了出現的問題,薛師傅當即告訴了他解決的方法。

      “薛師傅對我們要求很嚴,我們真學到了本事。”已是微丸班代班長的張清說,跟師傅三年,熟練掌握了傳統制藥技藝。“師傅把幾十年的經驗毫無保留地教給我們,讓我們少走了很多彎路。”

      如今,薛連貴帶出的一撥又一撥徒弟,很多都成了同仁堂的首席員工、技師等重點培養人才,但只要在生產中遇到什么問題,他們還會找師傅請教。

      “我當學徒時,知道學藝的苦,所以只要有人愿意學,我就愿意教,好將同仁堂中藥的傳統制藥技藝傳承下去。”薛連貴說,盡管現在制藥多是生產線,但工藝還是同仁堂的傳統工藝,如果沒有傳統制藥基礎,現代生產就無法實現。“中藥行業缺的就是人才,尤其是傳統工藝,如果沒有人學就失傳了。所以只要叫我一聲師傅,我就有責任教他。”

      徒弟們說,他們跟師傅學的不僅是技術,還有做人。

      中午12點,用了不到十分鐘吃完午飯的薛連貴,趕到外包裝車間,走到一個空的工位前,快速將一瓶六味地黃丸連同說明書一起放進包裝盒里。

      “今年生產任務重,從3月初開始,分廠號召大家每天義務做兩箱藥品的包裝,我也不例外。”薛連貴說,他沒有包裝工人手快,一箱60瓶藥,得用40分鐘。“中午做不完就晚上加班做,或用周末時間補上。”薛連貴說,這事是他倡議的,他當然得帶頭做。

      “那天早上在來平谷的班車上,薛師傅一提議,大家就一呼百應,沒有任何人說個不字。這就是他的號召力。”車間技術主任鄧琳說,班車早上6點30分從市里出發,一般6點薛師傅就到了公司總部集合點,為一天的工作作準備。“他一般4點半起床,給母親和愛人做好飯,再出來上班,很辛苦。”

      說起家人,薛連貴很愧疚。

      2007年,面對市場需求的不斷增長,冠心蘇合丸擴大生產迫在眉睫。薛連貴果斷提出,增加一條冠心蘇合丸生產線,變手工制作為機器生產。但上機器就得摸索出一套工藝控制流程。搜集數據、研發試驗……正當他一心撲在工作上時,妻子被查出身患尿毒癥,家中還有一直需要照顧的老母親。家還是工作?薛連貴第一次猶豫難決,最終在妻子和母親的支持下,毅然站到了工作崗位上。3個月,新線成功投產,并實現了月均8批次的高產量,一個月相當于原來一年的產量。

      “冠心蘇合丸,我是恨你還是愛你呀?”薛連貴說,在那之前,他癡迷在自己的事業中,對家里照顧甚少。“現在只要有機會,能彌補點就彌補點吧。”下午3點,從車間回到辦公室的薛連貴,用手捶著后背說。

  ■記者 陳艷紅

來源:首都建設報